本帖最后由 方进枝 于 2017-4-8 11:30 编辑
家乡有句俗话“福宁府教书”,嘲讽异想天开的年青人。福宁府是福建古地名,现称霞浦县,距离福清400多里。且不说出走的人识不识字,古代这么远的路用脚走,实在难度很大。
122年前,福清县北门外后连山村,果真有方氏一家四兄弟中的两位(老三方録环22岁、老四方録存年仅15岁)负气流徙“福宁府”--福建省霞浦县水门乡左坑村。近二十年来,霞浦县水门乡方氏宗亲多次寻宗认祖,终于找到了祖籍地后连山村。
2月19日,笔者偕后连山村数位宗亲--包括北林村党总支第一分支书记方贤凤、企业家方进书、村干部方进云等五人,专程驱车从福清前往霞浦,探访1895年迁徙到霞浦县的方氏先人方録环、方録存的后裔。现住霞浦县三沙镇陇头村的宗亲长辈方登镌、方登镜及其后辈方牡丹盛情接待了我们。
方登镌叔公告知,其父方国裕(1916.1.4-1992.12.29)生前一再交待,收藏两位祖先骨殖的“金瓮”内藏有姓名和生卒年月字条,一定要编写出自家族谱,一定要找到祖籍地福清县后连山村。所幸者,水门乡方氏族谱已于2016年付印,虽较简单,但已记录了所有先人的名讳配偶、生卒年月、墓地朝向等资料。而今天后连山村的宗亲代表到达霞浦会亲,说明先人的两大愿望均已实现。
原住霞浦县水门乡方氏宗亲对祖德祖训的坚守,令笔者一行十分感动。后连山方氏是大约250年前,从南安“天螺坳”(古称后竂,现为金淘镇)莺迁到福清的,使用的方言是闽南话。但是,后连山方氏后人们,闽南话只流行到上世纪六十年代;从那时起50年后的今天,后连山方氏仅有少数老人通晓闽南话。而霞浦县水门乡的方氏后裔,至今仍然讲闽南话,令笔者一行愧疚不已。
在水门乡左坑村一处偏僻山坳里,方登镌三兄弟独力兴建的方氏宗祠,刚刚落成不久。在西南百米处,正是122年前方録环和方録存兄弟俩,初到左坑村时赤手空拳无处棲身,无奈在小河流上空架屋的旧址。方氏先人勤劳勇敢农商并重,家境逐步好转。到了第二代国字辈,方国裕居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运动中被评为地主。在这座方氏宗祠内,笔者突然想起一句古话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,是啊,此地的方氏三户,如此坚守祖德其族必兴!
霞浦县水门乡左坑村方氏宗祠留影
前排左起:方登镜、方登镌、方牡丹; 后排左起:方进枝、方进书、方贤凤、方进云 |